3月30日晚,一场强降雨再次将深圳机场新航站楼浇湿,将机场漏水推向舆论的风浪口,让深圳机场再次栽在了防水上。第二天,深圳机场新航站楼漏水、水浸的图片经过微博、门户网站扩散,发酵为全国性的热点话题。尽管深圳机场将网络图片指向机场的停车场,并称“降雨对航站楼内几乎无影响”,但防水行业人士更关心深圳机场的屋面。它的防水工程质量到底如何,还需要大雨的检验。
新航站楼漏水在所难免
深圳机场新航站楼的防水工程设计方案2011年在评审时,就有专家就有异议:复杂的结构设计会给防水施工带来困难,渗漏的几率会加大,但响应者难得。如此光鲜靓丽外表下被遮蔽的防水隐忧,似乎注定漏水在所难免。事实也证明这已经不是深圳机场的一次漏水了。
深圳机场新航站楼总投资额69.7亿元,总建筑面积达到45.1万平方米,2013年11月28日正式启用。但启用仅半个多月后,该航站楼便因受到冷空气和暴雨的影响出现严重漏水。
3月31日深圳机场官方回应提及,当时统计主楼漏点有100个,指廊(即廊桥)漏点为68个。深圳机场认为,本次情况已经得到“极大好转”,仅出现零星点滴漏(非线漏)20多个,且大多不在旅客出发和到达的主要通道上。
深圳机场的解释似乎很牵强:玻璃屋面防水是世界各国大型公共建筑面临的普遍难题。去年该机构亦表示,由于结构复杂,防水难度大,新航站楼的漏点控制在1%以内,完全符合标准,且机场方面将采取措施,避免今后再出现类似情况。
供应此次防水材料的北京某著名防水公司的相关人士也在新浪微博上回应称,承接的50%左右深圳新航站楼屋面防水工程施工,但结构设计很致命。资料显示,深圳机场航站楼表皮为双层结构,形成了3.8万多个天窗,是北京T3航站楼的220倍,幕墙接缝数量是国家大剧院的60倍。天窗为六边形结构,等于有20多万条边存在渗漏的可能性。
按照《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要求,所有的屋面类型不得有漏水和积水现象,国标中也没有允许有1%渗漏率这一说。而且,不论是以面积算,还是以天窗数目算,亦存在差别,无论何种基数,1%都是个很可怕的情况。
漏点排查存在难度
针对网上的机场漏水和“水浸”图片,深圳机场解释,3月30日晚短时间雨量超出深圳机场外围市政管网排水容量,机场地面交通中心停车场因雨水倒灌导致短时积水。
实际解释很牵强,车库顶板漏水,如“水帘洞”往车库中流,这是建筑设计与构造问题。据悉,变形缝底部原有接水的槽,槽将水接走,排到车库外面。
更难排查的仍属于幕墙屋面的渗漏排查。深圳机场称,一旦天气好转,将根据记录的漏点位置,及时补漏。不过幕墙是坡屋面,水可能沿着坡屋面流到一定厚度才往下滴,水源位置并不一定就在水滴上方,室内又是“双层皮”结构,增加了干扰。此外,若真漏点在防水层上,钢板拼接处亦可能出现漏水了,也无法对应位置。这像是雨衣的肩处有个洞,水可能是从脚边流出来的。
因此要想彻底解决问题,从需要从幕墙上层处理,找到漏水源,改造整个防水结构。
主要漏水部位之一:地下车库顶板变形缝
机场方的回应称,受高强度降雨影响,加上机场区域外围市政管网堵塞,排水不畅,导致雨水倒灌机场地下停车场内,形成积水。而专业人士认为,深圳机场车库顶板处水流如“水帘洞”一样往车库中流,其漏点应该是在变形缝处,要不然普通的渗漏不会有那么大的水量出来的。大型公共建筑地下车库顶板漏水一般都是在变形缝,这是建筑设计与构造问题。
补救措施:变形缝防水系统解决方案。
主要漏水部位之二:玻璃屋面天窗边缝
一是设计因素,天窗凸起部分泛起高度不够,遇到大雨,天窗部位的水不易很快流到屋面排走,造成天窗被水泡。二是新航站楼表皮为双层结构,有3.8万多个天窗,每一个天窗都是六条边,也就意味着有六个可能会发生渗漏的地方。当时出于造价考虑,这些边缝没有用进口的密封材料整体密封。
补救措施:将天窗高度抬高10公分,造价太高,设计缺陷现阶段已不可弥补,只能从密封材料角度,补救天窗边缝渗漏问题。
未来难以确保100%不漏
深圳新航站楼的建筑设计是由一家意大利设计机构主导,其之前并没有机场的设计经验。该设计机构只做了100个天窗的造型。但是实际上随着天窗数量的增加,风险从量变转成了质变,100个天窗和1万个天窗的质量控制不在一个层面。不仅施工难度加大,后期风险也难以预测。
承接此次防水材料的施工方也承认,这个奇葩屋面对材料和施工的要求都很苛刻,金属屋面,变形量很大。因为钢板拼接要形成裂缝,随着热胀冷缩,而这几百米长的钢结构的长短变形是非常大的。
因此,有专家就提出用密封胶处理金属屋面的钢板拼接裂缝,做到不漏水,上一道保险。但总包、设计考虑造价等因素而没被采用没有采纳。